返回

哈尔滨新闻网

大爱于心 践善于行

责任编辑:卢丙武 2019-05-15 16:50

  彭云松,1919年出生,中共党员,曾获全国文明家庭、中国好人、黑龙江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彭云松老人年轻时从山东平邑“闯关东”来到哈尔滨,退休前是哈尔滨化工机械厂的一名任劳任怨的普通工人。然而就是这个普通的老人,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用“大爱”,谱写了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仰的人生。

  15年,他捡回六个儿女

  1954年的冬天,他在铁道线附近发现了衣着单薄已经快饿昏的8岁孤儿闫景成,眼里有泪的他连忙从兜里掏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馒头,看着这个可怜的孤儿狼吞虎咽地吃完,他哽咽着说:孩子,跟我走吧。他牵起闫景成的小手,在呼啸的寒风中,义无返顾地朝前方走去。那一年,他刚刚34岁,还风华正茂,正准备娶个心爱的姑娘,生几个孩子……

  可在十二年后的1966年,他又收养了11岁的孤儿张秀清和被父母抛弃的五岁的栾景通。1967年,见流浪在外的11岁孤儿郭廷忠可怜,他将郭廷忠领回家中。紧接着、又收养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患有精神病的9岁男孩高玉滨。1969年,他从山东老家,带回了孤儿刘玉忠……

  从此以后,他给这六个从外面“捡”回来的孤儿、流浪儿又当爹又当妈。为了养活他们,一辈子没有娶妻生子!他用博大而深沉的父爱,为六个孤儿撑起一片天空,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抚养六个孩子异常艰难,曾经爱说爱笑的彭云松变得沉默寡言了,夜深人静时,常坐在角落里抽烟。他那时在化工厅当临时工,领导看他腿脚不好,又艰难地拉扯着六个孩子,便让他到化工厅的供销社打更。本就勤快的他更加勤快了。

  五儿子栾景通回忆说,“当时我们全家挤在收发室后面的一间小土屋里,那是工人们用来换工作服的地方,父亲怕人家嫌弃,起早贪黑地焊了一个大铁桶放在收发室里,无偿地为工人们烧开水、热饭菜,一天当中,从未见他有闲下来的时候。当时,父亲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6元,养活六个孩子怎么够啊。为了让孩子们能填饱肚子,父亲买来5只奶羊,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去离家十里地的羊圈给羊挤奶,再拖着一条病腿去早市卖羊奶。好心的邻居见父亲无论春夏秋冬都只穿一身蓝布衣服,便给他送来旧衣,可他却熬夜把衣服改小了给我们这些孩子穿。邻居见父亲一天只吃一顿饭,瘦成了皮包骨,心疼他,给他送来饺子,他却一个也不舍得吃,全给我们这些孩子一个个分了。家里再穷,父亲也不许我们出去捡破烂,他担心我们捡破烂换了钱,容易在外面学坏。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待在家里,父亲省吃俭用地攒钱买了一台当时很少见的收音机……”

  他说,孩子们不姓彭也是我的亲骨肉

  眼见彭云松为了六个孩子日日辛苦操劳,很多亲人和同事看不下去了,劝他:把这些捡来的孩子送到孤儿院去,娶个媳妇生几个自己的亲骨肉吧,养六个狼崽子有啥用?不但狗肉永远贴不到羊身上,六个狼崽子得拖累你一辈子!彭云松一次次地拒绝了。一些朋友为此疏远了他,在他们眼里,他是这个世界上最缺心眼儿的人。可彭云松却说,孩子们已经够可怜了,我再把他们送到孤儿院去,他们不就又没有家了吗,人啊,不管是老还是小,都得有个家,就算家里没妈疼,也得有个爸管啊!

  孩子们几次三番哭着喊着要随他姓彭,可他就是不肯,他说,我是在帮你们的父母照顾你们,怎么能随便让你们改姓呢!孩子们多次央求他找个伴,有个自己的亲骨肉,可他却说:你们就是我的亲骨肉!

  彭云松并不是没想过娶妻,但他怕娶的妻子万一给孩子们气受怎么办?他总是想,等把孩子们养大了以后再找,可孩子们长大了,参加工作了,有自己的家了,他的头发却白了,耳朵聋了,腰也弯了,老得已经不成样子了。就在本该颐养天年的80岁那年,他把房子留给没房住的儿女,一个人回了山东老家。为孩子们奉献了大半生的彭云松,就算老得迈不动步了,也不想拖累他的孩子们……

  彭云松在老家用500元钱盖了一处草房,屋里没有一件像样家具,床是用砖和木板搭成的,窗户是用塑料布蒙着的,生活节俭的他却在得知村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里穷得几天吃不上一顿饭的情况后,从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一百元钱交给馒头店的老板,嘱咐他每天给那位老人送去2斤馒头,直到一年后那位老人去世。彭云松在回老家的十几年里,一如既往地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把儿女们给他汇去的钱和并不多的退休金,全都施舍给了缺吃少穿的贫困乡亲。

  六个儿女怎么能不惦念曾为他们遮风挡雨的老父亲呢,2013年,日日想念父亲的老五栾景通去山东老家硬是把彭云松接回哈尔滨,临走时,彭云松把他留作买棺材板的一万块钱全都分给了乡亲们。

  人们都说彭云松伟大,可他却说,这话不对,我养娃、给乡亲们做点事情是心甘情愿的,不伟大。彭云松一辈子都不是有钱人,可他的心灵、他的爱,他的精神,从来没有贫穷过!

  厚德载物,奉献精神代代传

  这个说自己不伟大的老人,用他的厚德,用他无私奉献的一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后辈,他的孩子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积极肯干,学雷锋、做好事,全都成了知道感恩知道回报社会的好人。特别是五儿子栾景通,在创办自己的企业致富后,于1999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职免费服务的雷锋车队,20年来已投入几百万元,帮助了6万多名孤寡、特困老人,成为全国孝亲敬老模范、哈尔滨市第三届道德模范、十大孝星、道外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在哈尔滨雷锋车队的影响下,全国已有98个城市出现了雷锋车和雷锋车队!

  精神无时不在传承,爱心无时不在传递,老大闫景成的女儿闫丽影作为第三代的代表,也在用实际行动坚守着爷爷和叔叔们的奉献精神,虽然她每月打工的收入只有两千多元,却帮助了许多贫困孩子上学,连续六年资助全是残疾的一家人每月两百元,那些被帮助的孩子们说,等他们长大了,也要像闫阿姨一样,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如今,彭云松的这个特殊大家庭在哈尔滨乃至全国早已家喻户晓,这七个姓的大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因为,他们有一个贫穷和苦难压不倒的父亲。六个孩子曾经流着眼泪动情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他是给了我们最多温暖的人……

  2018年,彭云松老人迎来了他的百岁寿诞,老人的亲朋好友及栾景通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百余人参加了祝寿活动。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彭云松乐得合不拢嘴,一直念叨着,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我们都赶上好时候了!为了表达谢意,老人特意写了一首诗:锦绣河山稻谷香,神州大地好风光。科学发展添新貌,和谐社会幸福天!

版权所有: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编号:黑ICP0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