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哈尔滨新闻网

新闻报道
图片新闻
基层动态
视频播报

现代节日的打开方式

责任编辑:张建华 2018-12-30 03:52

  除夕团圆夜,王先生让15岁的儿子去放一挂鞭炮,被儿子“无情”拒绝。无奈之下,王先生拿出100块钱“贿赂”儿子。没承想,儿子把钱揣兜,转身把鞭炮塞给了他二姨夫。王先生儿子的“无情”代表着这一代年轻人对待放鞭这一传统习俗的态度——不待见。

  近几年,大家都明显感觉到,即使是除夕夜,鞭炮声也越来越稀。年轻人更是越来越不待见鞭炮了,有的敬而远之,有的甚至对放鞭的长辈“一脸不屑”。看来,过节放鞭只是中老年人对儿时生活方式的一种记忆,一点残存的留恋。当年,因物质匮乏,常常是攒了一年的钱,过年时敞亮一把:买件新衣服,办点年嚼谷儿,吃顿饺子,放挂鞭炮——这成了年味的标配,甚至可以说是小孩子们一年的期盼。大家比着放鞭炮,与其说是为了烘托年味,倒不如说是为了比比谁家的日子过得好,谁家的生活更幸福。

  在饺子早成了日常饮食、衣服也是想换就换的今天,年味的内涵也随之改变。特别是在与日俱增的环保问题、安全问题面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过年不放鞭,感觉其实也挺好。而且,多样的娱乐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更让鞭炮进一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趁着假期充充电,野外徒步爬爬山,亲朋好友聚一下,追剧、读书、听场音乐会,甚至到南方、国外旅旅游……这才是现代人的节日选择,这才是现代节日的正确打开方式。

版权所有: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编号:黑ICP010010-2     网页版